逯静洲,中共党员,现任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工程诊治与运维分会理事等职。作为国家级土木工程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他深耕教育一线二十余载,以“源流一体”教学思想重构课程体系,主持多项省级教改重点项目;在科研领域,他聚焦混凝土材料损伤本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成果斩获全国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山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殊荣。教学与科研双轮驱动,逯静洲正以扎实的学术功底与创新的育人理念,书写着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的新篇章。

以匠心为引 立德树人铸丰碑
“教育,首先要教会做人,未来工作不只是挣钱,而是要怀有一颗‘大国工匠’的心”。这是逯静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教多年来,他始终以《礼记》中“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为信念,将“经师”与“人师”融为一体。在他看来,土木工程不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责任担当。“首先要有大局观,更要有吃苦的精神,工程师的图纸上承载着千万人的生命安全,要守住底线,细心再细心”逯静洲老师在采访中说到。
“每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需要用心雕琢。”逯老师善于发现并激发每位学生的特长,为近距离接触学生,他经常安排师生间的聚餐和娱乐活动,自费支持学生创新项目。在他的鼓励和影响下,学生创办了集沟通、交流、互动于一体的“烟雨大学城”网站,在激发学生创新力和拓宽交流空间两方面实现了双赢。课堂上,他坚持小班制教学,将课堂的“我的理想,是培养一批批超越我的学生。”逯静洲眼中闪烁着期待。他认为个人力量是微弱的,只可能在某些领域或某项工作上获得成绩,但教学不一样,“我相信,我的这些学生们可以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不仅如此,逯老师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破界”思考。无论选择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要积极幸福。
以创新为桥 育人实践融学术
逯静洲始终将科研与教学视为学科发展的“双引擎”,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土木工程学科的进步。作为《混凝土结构原理》课程负责人,他和团队提出并完善了“源流一体”的教学思想,强调从基本原理到工程应用的贯通。逯静洲老师表示“明晰几百个公式概念是个很大的工程,我们不能捡了棒槌,丢了苞米”,而掌握主线形成链条,就能形成系统性的学习机制,并为实践力、创新力奠定基础。逯老师始终坚持这种教学理念,学生在科技竞赛、毕业设计等方面均有不小收获。为打破时空限制,逯老师还热衷于使用雨课堂这类数字化手段去丰富教学形式,为学生的碎片化时间提供更多学习机会。
科研战场上,他同样步履铿锵。深耕混凝土材料损伤本构研究二十余年,发表 这种“研教相长”的理念贯穿育人全程。他主导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有限单元法》,将研究数据转化为案例库,带领学生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近五年,团队指导本科生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中斩获教学与科研的深度交织,让他的课堂既有理论厚度,又充满实践活力,真正实现了“用前沿研究点亮课堂,以工程难题锤炼思维”的育人愿景。
以仁爱为炬 点亮学子成长路
如果说教学与科研是逯静洲老师的双翼,那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则是逯静洲老师作为师者的灵魂底色。他先后担任叁届本科生导师,所带班级都凝练形成了齐心协力、团结友爱的班风。在学生眼中,他不仅是严师,更是慈父。他不仅当好学生的学习导师,而且十分关注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多年来,他从学习、思想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全面关心学生成长,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学识魅力、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用他的话说:“感觉和学生之间像父子一样”。正如此言,凌晨两点半的电话铃声划破寂静,逯静洲老师抓起外套冲出家门,赶往医院——一名研究生突发急症需紧急就医。他全程陪伴至天明,轻声安慰学生:“不用担心,有老师在,我帮你看着吊瓶”,这样的场景,在他的教师生涯中并不少见。
这份以爱育人的赤诚,催生出累累硕果。在逯静洲老师的悉心教导下,研究生四人斩获国家级奖学金,省优秀毕业生也有七八名。毕业生周子璐突破土木行业性别壁垒, 探微知著寻真理,传道授业启慧心。逯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从青衿学者到桃李满园,他始终以拓荒者的姿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育人养分,以师者匠心传承学术薪火。在土木学科的广袤天地间,逯静洲正以笃行之志与赤子情怀在关爱学生、专研教学、潜心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