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一门语言就像给人生打开一个新的窗口,你会开始渐渐走进另一种思维,走进另一段历史,走进另一个文化,能和形形色色的人进行交谈,能从另一种文字的书本里读到百花齐放的思想,能看到世界上山河辽阔、锦绣纷呈……”“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圆满落幕。外国语学院2023级朝鲜语专业本科生朱惠珍凭借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跨文化洞察力,在全国1870名韩国语组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大赛金奖。这是烟大学子首次在该赛事韩国语组获得金奖,也是山东省晋级国赛的选手中唯一的金奖获得者。
从血脉共鸣到文化深耕
“语言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记忆。”朱惠珍是一名朝鲜族学生,她深知语言背后有厚重的文化根基,需要用心挖掘。2023年,她考入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朝鲜语专业,开启了系统学习这门语言的专业之路。在学习过程中,她逐渐发现,朝鲜语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独特的思维以及多彩的生活方式。源于对朝鲜语的热爱以及自身扎实的专业基础,朱惠珍入学后先后获得第七届“郑芝溶杯”中国大学生韩国语诗朗诵大赛二等奖、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外语大赛叁等奖、2024年山东省大学生“用韩语讲中国故事”大赛一等奖等。
当得知“外研社·国才杯”大赛即将到来时,尽管有着丰富的参赛经验,朱惠珍还是有些“打怵”。该项赛事在专业领域内含金量高,对于参赛选手的能力考察要求高,比赛形式复杂,备赛过程更是艰苦。从校赛到国赛,层层选拔不仅考验了朱惠珍的语言能力,更挑战了她的心理极限。朱惠珍坦言:“一开始我犹豫不决,是金英教授‘推’了我一把,替我做了决定。”面对学生的犹豫,金英教授宽慰道:“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比赛,而是全面提升外语思维和跨文化能力的好机会。”正是金英教授的坚持与鼓励,让朱惠珍意识到语言的边界不应止步于课堂,唯有站上更大的舞台,才有机会实现心中的梦想。抱着这样的想法,朱惠珍毅然踏上了“外研社·国才杯”比赛的征途。
从直面压力到斩获金奖
大赛分为英语组、多语种组和国际中文组叁大组别,英语组和多语种组采用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决赛叁级赛制。从下定决心参加比赛的那一刻起,朱惠珍便暗暗发誓要脚踏实地走好接下来的每一步。在校赛中,朱惠珍依据自己的见解,结合精心准备的笔笔罢,生动讲述了华佗对中国医术发展的重要贡献,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被推荐到省赛。而在省赛舞台上,朱惠珍凭借精湛的语言表达和独到的见解获得银奖。经过一路披荆斩棘,朱惠珍成功晋级全国决赛。
前路漫漫,道阻且长。面对更为激烈的比赛,朱惠珍心中不仅有期待更有忐忑。朱惠珍说:“虽然准备了很久,但压力大到总觉得可能会发挥失常。”多语种组的全国决赛拉开帷幕,分为线上、线下两个阶段。第一轮比赛,设置汉外口译、定题演讲及回答问题两部分;第二轮比赛,设置汉外口译、即兴演讲及回答问题两部分,参赛选手需要直接翻译视频内容和音频内容,并根据抽签的主题即兴演讲。在比赛前,朱惠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理重压。然而,“压力是化为钻石的碳”。最终,朱惠珍不仅在心理的战场上战胜自我,也在决赛的赛场上超越自我,赢得的金奖见证着她的努力,也闪耀着她的未来。
从跬步之积到未来可期
跬步终至千里,厚积始得薄发。从校赛、省赛再到国赛,朱惠珍走的每一步都承载着努力的印迹。她用汗水浇灌成功之花,以坚持不懈的精神证明了自己。朱惠珍的好友王茜见证了她的一步一脚印,赞不绝口道:“朱惠珍给我的初印象是说话很温柔,性格有点腼腆,但相处久了才发现她做事很坚韧,很努力。”即使出身朝鲜族,自小就生活在韩语的语言环境中,朱惠珍也没有松懈对韩语的学习,平时她都会利用空余时间听韩语、看对于韩语的视频,她用这些细小而坚定的步伐,筑起了通往未来的阶梯。每一级台阶都是她努力的见证,每一层高度都是她梦想的延伸。
谈到未来的发展目标,朱惠珍表示打算去韩企工作,继续发挥语言方面的优势,让热爱成长为终身奋斗的事业。“作为朝鲜族,我深深热爱我的民族。现在人工智能发展很快,尤其是顿别别辫厂别别办等大语言模式的应用贯穿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但是它不能生动细腻地表达出语言里的感情。”作为一名外语学习者,朱惠珍深知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她认为,只有真正沉浸在语言学习中,才能体会到不同语言蕴含的情感色彩,才能作为语言工作者更好地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互信。
“每一次参赛对于我而言都是人生新窗口的开辟,透过新窗,我看见了山河辽阔、百花齐放的世界。”从课堂到赛场,从青涩到绽放,朱惠珍用热爱与坚持书写了自己的青春答卷,她也更加坚信,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明互鉴的载体。那些在备赛中反复打磨的演讲稿、在跨文化交流中积累的洞察、在聚光灯下突破自我的勇气,终将汇聚成通向未来的桥梁。这座桥,既连接着个体的梦想与时代的浪潮,也连接着中华文明的深邃与世界文明的斑斓。